早在2020年伊始,四川非瘟疫情已有所控制,后備母豬和生豬存欄均有明顯增加。但進入下半年,四川非瘟疫情再度抬頭,生豬產能受損十分嚴重。在疫情常態化的今天,為何四川非洲豬瘟疫情依舊如此嚴重?
其實早在2020年伊始,四川非瘟疫情已有所控制,整體復發頻率大幅降低,川內集團豬場快速擴張,后備母豬和生豬存欄均有明顯增加。但進入下半年,隨著雨季的到來,四川非瘟疫情再度抬頭,生豬產能受損十分嚴重。
進入雨季,四川全省遭遇強降雨天氣,部分地區引發洪澇災害,宜賓、綿陽、成都、南充、廣元、眉山、德陽等地疫情密集復發,其中不乏四川生豬產區。各個體重段的豬源均遭受波及,其中60公斤至120公斤左右的生豬出欄占比最大,養殖單位低價出欄,140公斤以上大豬因存欄量較低,價格相對堅挺。
然而在疫情常態化的今天,為何四川非洲豬瘟疫情依舊如此嚴重?
首先,地理環境因素。四川東部冬暖、春旱、夏熱、秋雨、多云霧、少日照,西部則寒冷、冬長、降水集中、干雨季分明;氣象災害種類多,發生頻率高,范圍大,暴雨、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。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靠接觸性傳播,也可以在空氣中能保持活性數日,還可以通過鳥類、蚊蟲類等進行傳播,因此蚊子當然也可以攜帶非洲豬瘟的病毒。而四川夏季炎熱濕潤,極為適合蚊蟲生長。
其次,四川多數集團豬場通過收購、租賃等方式進行產業擴張,將中、小散戶納入麾下,但非瘟病毒致死率極高,防疫難度大,需要極高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,而往往四川規模化程度較低,中小散戶眾多,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較多,比如部分小戶豬場簡陋,沒有進行系統、科學的設計豬場,防疫水平較差等等,而最主要的則是生豬安全意識淡薄。
四川集團豬場生豬養殖模式
遭遇過非瘟的小型代養戶豬場消毒并不徹底,疫情極易復發,而
“中槍”的小型代養戶則面臨被當前母公司淘汰的局面,但是,淘汰掉的小戶卻被另外的集團豬場吸收,縱觀四川生豬出欄排名前十的養殖企業,養殖模式多為“公司+農戶”,或衍生出的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、“公司+家庭農場”等模式,像牧原采用“自繁自養”模式的幾無。在高致死率的非瘟疫情之下,“公司+農戶”模式弊端盡顯,經歷一波又一波的去產能之后,四川集團豬場開始轉變發展方向,新建養殖小區或自建豬場或與中、大型自養場合作,但是這個過程較為漫長,產能釋放周期需等到2021年左右。

|